信息快讯 > 宏观要闻 > 正文

​[期货日报]打造纺织商品报价公共服务平台

2017-09-21 来源:中信期货
宽屏阅读 字体大小: T | T

    9月20日,上海纺织商品报价中心(下称报价中心)揭牌签仪式暨棉花保价服务研讨会在沪举行。首批与报价中心合作的12家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公司与上海国际棉花交易中心集中签订了合作协议。 

  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报价中心是由上海国际棉花交易中心联合国内多家期货公司共同建立的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为参与棉花保价服务试点的期货公司提供集中报价,以现货交易为基础,建立满足货物流、资金流、价格流三大需求的科学合理的大宗商品价格形成机制。依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优势,为未来构建全球商品报价体系积累经验。 

  上海市商务委相关领导表示,希望上海国际棉花交易中心借助报价中心这一服务平台,积极探索参与棉花定价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实现场内与场外市场、境内与境外市场、期货与现货市场的有机结合,让价格真实表达出供求关系。 

  作为此前上海国际棉花交易中心在期现联动与棉花保价服务方面第一家合作的期货公司,安粮期货的董事长朱中文表示,报价中心的成立顺应了市场发展趋势。 

  上海国际棉花交易中心首席专家、常务副总经理姬广坡表示,从我国场外市场现状来看,目前风险管理公司的业务已经成为期货公司服务实体经济最直接的业务之一。2017年前7个月,我国场外业务规模增长达到1265%,发展速度飞快。场外业务模式方面,目前主要有“保险+期货”“保价+期货”“企业+期货公司”“二次点价+复制期权”“粮食银行+场外期权”“合作套保+仓单点价”这几类。其中“保险+期货”是国内场外交易的主流,“保价+期货”模式也在持续推进。“保价合约具有流通性、便利性的特点,到期合约的履行具有合理性,且合约赎回后资金可以重复利用。” 他这样概括“保价+期货”模式的特点。 

  对于“保险+期货”与“保价+期货”两种模式的比较,浙江南华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北新表示,两种模式都是运用场外期权衍生品工具为实体经济服务。从参与主体来看,前者主要是农户和涉农企业、风险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间的合作,后者则是由上海国际棉花交易中心代替保险公司的位置。报价平台和保险公司的作用相似,但对农户来说保价模式的路径更短、 更直观。 

  从服务模式上看,“保险+期货”提供价格保险,能有效增加农户和涉农企业收入。“保价+期货”除了提供价格保险外,还可以拓宽农户和涉农企业销售渠道,保费方面价格也更公开透明,提高了资金的使用率。李北新表示,上海国际棉花交易中心棉花保价服务试点虽然刚做了一年,但随着参与者的增多,未来优势会有更多的体现。 

  姬广坡还提出了国内场外市场面临的缺乏统一协调和规划、流动性不足、交易形式单一、缺乏集中清算机制等问题。他建议:“疏堵结合,建立统一的监管体系,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同时鼓励创新,建立有影响力的场外市场群,保价平台就是在这方面的创新。” 


转载声明

本网站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本网站亦不保证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及入市依据。凡据此入市者,风险和责任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该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者不希望被转载的,请发送邮件到website@citicsf.com,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相关内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