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七五”普法规划明确提出要“认真组织好‘12•4’国家宪法日集中宣传活动”,“教育引导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增强宪法观念,坚决维护宪法尊严”。为做好今年“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根据中国期货业协会《关于开展期货行业“12•4”国家宪法日集中宣传活动的通知》要求,公司设立“12•4”法制宣传专栏。2017年“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的主题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维护宪法权威”。

一、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

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根本大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点击详细]

二、没有宪法就没有法治

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虽然只有四个字,却是一种治国思想体系、一种治国原则体系和一种治国制度体系的总成,包含有丰富的内容。在这一整套的庞大体系中,宪法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胡锦涛同志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实施20周年的大会上强调:“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点击详细]

三、宪法是人民权利的宣言书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判断是否法治国家一个重要标准,是公民权利得到保障的范围和程度,而公民权利得到保障的范围和程度,主要在于宪法的相关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宪法是每个公民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根本保证。 我国现行宪法,即1982年宪法,为了体现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改变了以往放在“国家机构”之后的惯例。虽然只是次序的调整,但它反映了法治国家一个基本原则———公民权利优于国家机构的权力,保障公民权利是建立法治国家的前提...[点击详细]

来源:央视新闻、中国普法,在此致谢!


为法治强国而歌:十九大报告中的法治“音符”

时间刻度,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2017年10月18日上午9时,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

中国发展,被标注了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在这一全球瞩目的盛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法治新判断、新思想,成为报告中的闪亮“音符”。

“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9时17分,习近平总书记用了12个字,概况这极不平凡的5年,我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在他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总书记缓缓说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与他近年来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诸多经典语录,如出一辙。他曾用“没有全面依法治国,我们就治不好国、理不好政”,来说明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性。

在十九大报告中,“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被明确作为十四条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点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