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5月14日讯(记者 郭子硕)近六年的规模复合增长率达到37%,财富管理服务信托已成为信托行业“三分类”实施以来最大黑马。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作为财富管理服务信托的一类产品,保险金信托近年来凭借其低门槛、高普及度的特性,吸引不少信托公司从探索观望到跑步进场。在这一领域,先是平安信托宣布保险金信托管理规模突破1700亿元,市场份额占比超40%,后有上海信托、中诚信托、昆仑信托、外贸信托传出保险金信托合作新进展。
有华南信托业人士透露,当前67家信托公司里,至少50家都布局了财富管理信托,40多家布局了保险金信托,行业占比超过三分之二。日前,平安信托总经理张中朝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转型背后存在多重驱动因素,市场需求的深刻变革则是其核心推力。
此外他认为,信托作为“超级账户”,理论上可容纳现金、不动产、股权等合法资产。但当前我国家族信托实践仍以现金及保单为主,不动产与股权类信托业务进展缓慢。而在平安信托看来,其核心制约源于制度性配套的不足。
保险金信托产品成财富管理业务核心抓手
据《信托业务分类通知》,财富管理服务信托被列为资产服务信托首要业务。但如其他类型的资管机构一样,信托牌照进军财富管理业务,核心难题也在于如何与客户维持一个稳定的联系纽带。
在平安信托看来,保险金信托产品就是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行业最合适的抓手。
张中朝对记者表示,之所以各家机构发力保险金信托,是因为保险产品对于一般家庭的触达、普及程度更高,用这个产品触客天然有更广阔的客群。当前,多数客户通过保单设立接触信托,搭建信托架构,继而通过资产追加完成服务升级。“原来大家是探索、摸索或者观望,现在是跑步进场。”
他认为,这种抓手效应不仅仅对信托牌照有益,对其他涉及的金融牌照也有作用。比如,保险机构借此提升客户粘性,提高加保率、降低退保率;银行私行业务可凭此实现高质量获客,有利于客户长期锁定,资产规模稳定性提升。
“我们将保险金信托定位为客群拓展的‘钩子产品’,其升级为家族信托的转化率持续提升,也具备PRE-家族信托的市场功能。”张中朝强调。
据平安信托提供的一组数据,非财富信托客户加保率一般为7%,财富信托客户近三年加保率超17%;保司一般退保率约12.4%,财富信托项下退保率仅3.26%,远小于市场一般退保率。
至少在平安信托看来,这一抓手对业务规模的推动动力依旧强劲。2025年一季度,平安信托的保险金信托新增规模超254亿元,同比增长87%;新增设立单数超7200笔,同比增长278%,其中新增千万规模以上大单超380笔,规模上亿的保单有将近40户。
股权类信托仍需财产登记制度配套
张中朝将股权信托的制度瓶颈总结为三点,一个是登记制度不完备,一个是税收制度适配不足,这两个是最核心的;第三个是司法保障有待强化。其中,非上市公司股权作为信托财产时,因缺乏明确登记规则,始终存在权属认定模糊、流转程序复杂等问题。
张中朝表示,一直以来,信托的隔离制度都是信托最大的制度优势。在股权领域,由于缺乏统一的登记公示机制,信托财产与受托人固有资产难以有效区分,导致大的金融公司,尤其是具有国资背景的信托机构在开展相关业务时,普遍存在法律风险与声誉风险的双重顾虑,对相关业务发展制约较大。
“税收成本构成另一关键制约因素。现行政策将信托财产过户视同交易行为,需承担与真实交易等同的税负成本。这种制度设计不仅加重了委托人的资金负担,更形成了股权信托与家族信托融合的制度屏障。”平安信托服务信托事业部副总裁郑艳指出,此外,司法实践层面同样面临挑战。由于当前涉及家族信托的有效判例稀缺,导致风险隔离效力的司法认定存在不确定性,直接影响委托人的制度信任。
针对打通配套,郑艳建议,首先是推动建立统一的信托财产登记制度,要能体现隔离效果;第二,要给信托公司划定管理人职责边界。作为管理人来说,无限扩大责任,权利完全不适配,那管理人在相关业务也非常谨慎。
当前,随着监管层释放政策优化信号。上个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做好股权信托财产登记工作的通知(试行)》实施,首次明确股权信托的工商登记与金融监管备案细则。 在此政策框架下,已有信托公司推动非上市公司股权资产项目落地。
尽管存在适用范围限制,针对的还是北京区域的信托公司、未上市的股权,对合伙模式、上市公司等不适用,但为全国性财产登记制度建立提供了范式参考,提供非常好的导向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