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快讯 > 宏观要闻 > 正文

“我与浦东共成长”系列报道 | 做绿色金融“碳路者”,工行开拓新程

2025-10-28 来源:财联社
宽屏阅读 字体大小: T | T

财联社10月28日讯 持续扩大绿色信贷规模、创新推出“ESG经营快贷”、打造“投融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系统”、深化绿色网点建设……工商银行上海市世博支行(以下简称“工行”)正在绿色金融领域持续发力,在浦东这片热土上,一幅以金融活水滋养绿色产业的多维画卷正徐徐铺展。

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今年是中国“双碳”目标提出五周年,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已从探索期进入全面深化实施的新阶段。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金融机构如何配合和响应国家绿色发展战略、通过创新产品引导社会资本流向绿色产业?如何通过绿色工具为中小企业提供精准支持?如何对企业进行环境评价和风险防范……工行的探索,为金融机构破解绿色金融难题提供了富有启示的“工行方案”,成为金融活水滋养绿色产业的一个生动注脚。

金融活水精准滴灌,支持实体产业绿色转型

“在双碳目标大背景下,金融机构肩负着引导社会资本流向绿色产业的重要使命。”

工行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近年来,工行充分发挥能源行业服务优势,积极排摸辖区内能源企业资源,全力支持绿色项目。

比如,工行锁定HN集团子公司JHNT作为目标客户,与其合作推动绿色项目。HN集团作为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特大型中央企业,绿色产业类型多元化,风电、光伏业务发展迅速。今年,其新能源发电量首次突破千亿,盈利占比近五成,展现出绿色产业的强劲发展势头。

“我们支行在详细尽调后,确认该企业的分布式光伏项目符合总行绿色低碳发展要求,是我们绿色贷款重点支持的项目主体。”工行相关负责人强调,本项目的一个绿色金融创新点在于,与大型央企集团一同探索通过农光互补电站建设发展,在提供清洁能源的同时,还对生态环境进行改造,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是工行探索“绿色金融+生态修复”融合发展的一个生动实践。

“ESG经营快贷”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是绿色转型浪潮中不可或缺的“主力舰队”。然而,当它们在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的道路上奋力前行时,却普遍面临着融资渠道窄、转型成本高的现实困境,构成了其绿色转型的“最后一公里”。

如何破解上述难题?工行交出了创新答卷。

“我们与浦东新区数据局合作,创新推出了‘ESG经营快贷'产品。”这位负责人介绍,该产品整合了气候投融资项目库、企业环境评价、专精特新企业名录、纳税社保等多维数据,通过交叉验证构建ESG可信数据空间,精准识别环境表现良好、治理规范的企业,并为其提供更优惠、更高效的融资服务。

在工行世博支行,客户经理们正积极应用这一创新工具,对辖区内中小企业进行系统筛查和逐一对接。“我们组织客户经理对辖区内中小企业进行系统筛查和逐一对接,精准识别符合绿色标准的潜在客户。”与此同时,该支行加强金融宣传和教育,主动为已有客户解读绿色金融政策,介绍转型融资产品,量身定制服务方案。

上述一系列举措实现了绿色金融与数据要素的深度融合,以“数据+标准”双轮驱动,引导更多企业践行ESG理念,形成金融与实体共赢的良好生态。

研发“投融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系统”,推动“气象×金融”融合发展

企业环境评价与风险防范是ESG投融资和绿色金融的核心环节。在这方面,工行有着独特的创新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在分行层面,我们与上海市气象局展开深度合作,整合重要气象数据与金融资源,研发了‘投融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系统'。”这一创新举措积极响应了国家“加强金融气象协同联动”的指导意见,该系统通过对气候风险的精准评估和提前预警,显著提升了投融资业务的环境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深入挖掘了”气象×金融”融合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在工行世博支行,这一创新系统被积极应用于绿色信贷审批与贷后管理流程,成为风险防控的有力工具。“客户经理可通过输入客户地址,快速评估企业项目所在地的各类气候风险,实现更科学、动态的环境评价和风险防范。”随着数据的持续完善与应用场景的拓展,这一系统将帮助该支行在更早阶段识别和预防企业环境风险。

对外输出绿色金融价值,对内践行低碳承诺

在资产端积极服务绿色低碳转型的同时,工行高度重视自身运营中的节能降碳工作。其积极开展节能倡议、志愿服务等多形式活动,向全员宣传绿色理念,倡导低碳办公和生活方式,营造节约资源、减少排放的良好行内氛围。

“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道路,不断完善自身运营的低碳管理机制,积极履行企业环境责任。”工行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这些务实举措,其不仅对外输出绿色金融价值,更从内部践行低碳承诺,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工行力量。

(来源:浦东区委金融办、财联社)

转载声明

本网站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本网站亦不保证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及入市依据。凡据此入市者,风险和责任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该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者不希望被转载的,请发送邮件到website@citicsf.com,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相关内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