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1月1日讯(记者 高萍)继车险、人身险业务实行“报行合一”之后,非车险业务“报行合一”今日正式落地实施。
“公司早已研究部署启动存量非车险产品梳理、修订,以及与客户、合作渠道沟通交流工作。”近日,一位保险公司相关人士对财联社记者透露。
多位保险行业人士在接受财联社记者时表示,新规对保险公司而言,短期是阵痛,但长期是重大利好,将有力遏制高费用竞争的乱象,推动非车险领域从“费用战”转向“价值战”,从而稳定成本、改善利润,对于消费者而言价格更透明。
“具备规模优势、多元化业务条线以及承保架构成熟的大型保险公司最有望从新规中受益。具备专业化定位的小型保险公司仍可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聚焦特定细分市场进行专业定价,并提供定制化产品与差异化服务来维持增长。”一位保险行业人士对财联社记者分析。
系统改造、定价模型升级 险企准备工作早已紧锣密鼓
“报行合一”的核心,是保险公司实际执行的条款和费率必须与备案内容保持一致。多家财产险公司对财联社记者表示,早已开始启动相关准备工作。
一家大型险企相关人士对财联社记者透露,其所在公司已研究部署启动存量产品梳理、修订,以及与客户、合作渠道沟通交流工作,保证业务平稳过渡。“公司将持续优化费用结构,提升盈利能力,降低应收保费风险和合规风险,同时推动业务转型。”
无独有偶,多家大型险企亦表示进行了相关准备工作。中国人保称,在公司层面,成立非车险“报行合一”工作专班。同时,对现有非车险产品和条款进行全面梳理和系统性评估,启动企财险、雇主责任险和安责险产品改造与定价模型升级。
此外,平安产险也表示,推进条款备案、系统改造等准备工作,确保在11月1日新规正式实施时全面达标。在考核方面,将合理降低保费规模、业务增速、市场份额的考核权重。
10月1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关于加强非车险业务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简称《通知》),明确在非车险领域全面推行“报行合一”、“见费出单”等监管要求。要求优化考核机制,规范产品开发使用,强化保险费率管理,规范保费收入管理等。《通知》自2025年11月1日起实施。
重塑竞争生态 大型保险公司有望受益明显
对于新规的实施,一家大型保险公司相关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长远看,非车险“报行合一”政策的实施将推进行业降本增效,保护消费者权益,减少恶性竞争,促进整体财产险行业良性发展,更好服务民生保障和实体经济。
“保费价格更加透明,市场更加干净。”关于新规实施后对消费者的影响,一位财险公司业务人员在接受财联社记者咨询时如是说。
对于行业而言,惠誉保险评级高级分析师王梦瑗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中国非车险市场趋严的费率管控(“报行合一”)有助于优化承保业绩,促进保险公司提升定价能力和运营效率。“长期来看,非车险业务的品质提升将为非寿险行业贡献更多利润。”
“非车险‘报行合一’监管政策落地和执行有助于行业回归保险本源,推动行业主体更加准确研判风险,做好风险减量服务,发挥保险的‘两器’功能。”一位大型保险公司人士亦表示,这将引导行业回归保险本源,推动行业主体更加理性竞争,有效遏制行业违规问题,合理设定费率,降低费用率和应收率,提升非车险行业承保能力,提供更多更好的风险管理服务,降低行业应收保费风险。
北京排排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从行业层面看,新政是促进非车险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它将通过重塑竞争生态,加速淘汰管理粗放、依赖扭曲费用的公司,为经营稳健者创造公平环境。更重要的是,政策将倒逼整个价值链的转型升级,推动销售渠道从单纯的价格竞争转向提供专业的风险咨询与服务,从而提升全行业的专业价值。长远来看,一个规范、透明、注重价值创造的行业生态,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社会"稳定器"作用,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非车险业务,是指机动车辆保险以外的其他财产保险业务。近年来,非车险业务持续快速发展,在财产险总保费中的占比自2020年的39%升至2024年的46%。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财产险公司总保费收入1.22万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非车险业务收入6195亿元,占比50.8%。
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存在通过支付高额销售费用的方式大打“价格战”,导致非车险综合成本高企的情况。
“非车险业务综合成本率持续高于车险业务,甚至大型保险公司也在实现承保盈利方面面临压力。头部险企2024年非车险业务的综合成本率介于99%至102%。”王梦瑗称。
王梦瑗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具备规模优势、多元化业务条线以及承保架构成熟的大型保险公司最有望从新规中受益。其强大的分销能力降低了对中介渠道的依赖,使其可以在较低费率水平下实现合规承保。丰富的承保与理赔数据支撑更精准的风险筛选与技术定价,随着以佣金为主导的竞争逐渐消退,定价能力将成为主要竞争焦点。
一位大型保险公司内部人士亦表示,非车险“报行合一”推行落地,将有助于公司发挥在品牌、规模、服务网络、风险定价、销售渠道、理赔能力、风险减量、数据基础和专业人才等方面优势,提升承保定价能力,优化理赔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公司经营效益提升。
非车险市场竞争焦点转向 中小险企如何突围?
非车险“报行合一”新规之下,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大公司受益明显,但短期内对于小公司而言或承压。王梦瑗认为,中国非车险市场趋严的费率管控(“报行合一”)有助于优化承保业绩,促进保险公司提升定价能力和运营效率。但其预期,短期内小型保险公司的保费增速将放缓。
“由于‘报行合一’侵蚀了对中介渠道的激励,规模较小、定价能力较弱的保险公司增速或明显放缓。”王梦瑗解释称,依赖高手续费获得业务的保险公司预计将失去市场份额——在产品差异化并不明显或无更优质服务的情况下,分销商与客户更青睐品牌实力更强的保险公司。“不过,具备专业化定位的小型保险公司仍可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聚焦特定细分市场进行专业定价,并提供定制化产品与差异化服务来维持增长。”
“非车险市场的竞争焦点将从以手续费驱动的业务拓展转向基于风险的合理定价与审慎承保。”王梦瑗预期,保险公司将以技术定价与数据分析能力作为重点,推动定价能力提升及服务质量改善。更严格的费率备案机制有望改善保费充足度,进一步提升非车险业务利润率并稳定综合成本率。
杨帆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新政带来了经营模式转型的严峻挑战,习惯了费用驱动增长的公司,必须迅速转向依靠产品创新、精准定价和优质服务来赢得市场。因此,保险公司应该聚焦核心能力建设,同时与专业中介机构深度合作,通过提供更专业的培训与系统支持,共同服务好客户,实现价值共创。
杨帆表示,对消费者而言,新政意味着保险消费将更加透明、理性和安心。通过挤压不合理的费用空间,消费者能接触到更真实的保费价格,避免信息不对称。当价格战被遏制,保险公司的竞争重心将自然转向提升理赔效率和客户服务体验,让消费者享受到更优质的服务。同时,市场也将引导保险公司开发更多元化、个性化的保障产品,使消费者能买到更契合自身需求的保险,而非同质化高的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