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1月25日讯 (记者 曹韵仪)今日,央行开展1万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期限为1年期。鉴于11月有9000亿元MLF到期,当月央行MLF净投放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为央行连续第九个月对MLF加量续作。
多位业内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当前是全年工作收官的关键时段,央行连续展现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一是11月政府债券净融规模会有明显上升,二是11月银行同业存单到期量也有明显增加,需要央行给予流动性支持。
展望年末可能的货币政策操作,有专家指出未来一段时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虽还有一定实施空间,但边际效率已经明显下降。过度放松货币金融条件可能产生的一些负面效果也需要关注,比如资金空转、资本市场波动加大等,市场应降低对下一步大幅度降准降息的预期。
央行连续九个月加量续作 持续向银行体系注入中期流动性
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央行以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方式开展1万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期限为1年期。11月以来,央行两度开展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操作,累计净投放5000亿元。综合来看,MLF与买断式逆回购两项政策工具在11月合计释放中期流动性6000亿元,与上月净投放规模持平。
对于央行连续展现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东方金诚宏观首席分析师王青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一是10月安排5000亿元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用于化解存量债务及扩大有效投资,这意味着年底前会加发5000亿元地方债,11月政府债券净融规模会有明显上升;二是10月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投放完毕,在带动当月委托贷款走高后,接下来还会带动配套中长期贷款较快投放。
“此外,11月银行同业存单到期量也有明显增加。以上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收紧银行体系流动性,需要央行给予流动性支持。”王青补充。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财联社记者指出,11月和12月是全年工作收官的关键时段。“在岁末年初之际,央行已经恢复国债买卖来向银行体系注入长期流动性,并通过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维持市场流动性充裕,进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是及时和必要的。”
目前,央行中短期流动性的投放方式已经基本固定,每月5日前后开展3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15号前后开展6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25号开展MLF操作。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第三季度,买断式逆回购和MLF操作合计净投放1.5万亿元,为保持市场流动性充裕提供有力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宏观经济出现下行波动,当前央行加量续作MLF,持续较大规模向银行体系注入中期流动性,释放了数量型政策工具持续加力的信号,显示货币政策延续支持性立场,有助于稳增长、稳预期。”王青表示。
货币政策宽松仍有空间 降准降息或延期
“未来一段时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虽还有一定实施空间,但边际效率已经明显下降。过度放松货币金融条件可能产生的一些负面效果也需要关注,比如资金空转、资本市场波动加大等。”董希淼提出,市场应降低对下一步大幅度降准降息的预期。下一阶段,货币政策预计将更加注重精准、协同和均衡。
民生银行温彬则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尽管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保持了宽松倾向,但提出“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重提“跨周期”调节,意味着货币政策将兼顾短期稳增长和中长期调结构,在政策发力托底年内经济增长的同时,力度或相对审慎,重在结构优化、引导重点领域发力,聚焦“十五五”规划建议方向,促进形成更多由内需主导、消费拉动、内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进一步深化关键领域改革,支持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考虑到当前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仍需加力巩固、’十五五’开局之年迈好步的诉求,以及’十五五’规划建议稿释放的‘实施更加积极的宏观政策’信号,更大力度的货币政策宽松仍有空间,但时点可能后移,‘双降’或于2026年第一季度落地。”温彬表示。
不过王青则认为,接下来央行会综合运用买断式逆回购、MLF两项政策工具,持续向市场注入中期流动性,也不排除降准可能。“核心是财政加力,货币宽松,以及更大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这能稳定四季度及明年一季度宏观经济运行,在顺利完成今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同时,推动“十五五”实现良好开局,其中降准还能兼顾春节流动性安排。由此,在央行降准注入较大规模长期流动性的预期下,也不排除年终前后中期流动性净投放规模相应收敛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