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快讯 > 宏观要闻 > 正文

万科再次成为风暴中心 一笔20亿元债券将展期

2025-11-27 来源:财联社
宽屏阅读 字体大小: T | T

财联社11月26日讯(记者 王海春)万科再次成为风暴眼的中心。

11月26日,万科债券出现大跌,多笔债券盘中跌幅超20%触发临停。公司债券大幅下跌之际,万科股价也出现重挫。

当日万科A股价一度下探至5.89元/股,创下2015年10月以来新低。而港股万科企业跌幅超过4%,自9月12日到11月26日期间,股价从5.94港元一路下跌至4港元附近,创下2024年9月以来新低。

就万科债券、股价遭遇重挫,市场及业界给出多种猜测。对于万科今日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今日深夜银行发布的一则公告,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

“市场上一些人士,是否已经在交易时段知道或听说了部分与债券展期相关的信息?这或许是触发该公司债券价格下跌的诱因之一。”一家房产机构分析师认为。

11月26日深夜,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一份公告,主题是关于召开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度第四期中期票据2025年第一次持有人会议。

本次会议召集人,为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按浦发银行在公告中的表述,根据《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持有人会议程》及发行文件中相关条款规定,拟召开本次会议。

公开资料显示,22万科MTN004债券的债项余额20亿元,本金兑付日为2025年12月15日。

值得关注的是,会议召开的背景,是为稳妥推进本期债券本息兑付工作,特召开持有人会议对本期债券展期相关事项进行审议。这其中,“对本期债券展期”,尤其是“展期”二字,成为这则公告之中相当醒目,也最受各方关注的关键词。

据了解,本次持有人会议债权登记日为12月9日,会议表决截止日为12月12日23:59时。

事实上,在浦发银行发布前述公告之前,万科能否继续获得大股东铁深的支持,已经引起市场广泛关注。

11月20日下午,万科举行的202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会。万科董事长黄力平、执行副总裁郁亮、李锋、华翠、李刚、韩慧华以及董事会秘书田钧,出席此次会议。

根据议案,自2025年起至2025年股东大会召开日为止,深铁向万科提供不超过220亿元额度的借款,用于偿还公司的公开债本息以及深铁同意的指定借款利息。截至目前,深铁集团已提供无抵质押担保借款总金额为213.76亿元。

本次股东会最引人关注之处在于,在技术层面,若万科后续有借款需求,超过框架协议额度的部分,万科是否还能向深铁借到款项,深铁是否会“兜底”?

汇生国际资本总裁黄立冲向财联社记者指出,深铁之前已多次在关键时点向万科提供流动性支持,这在事实层面给了市场一定“托底预期”。但从合同条款和监管文件来看,深铁并没有承担“对万科整体债务兜底”的义务,也没有承诺在本次额度之外继续无条件输血。

对于此次抵质押安排,万科管理层在股东会上表示,此前股东借款合同中已有相关约定,万科是在履行双方签署的借款合同义务,资产抵质押也是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的体现。

当日晚间,万科发布公告,该议案获得出席本次股东会有效表决权股份总数的过半数通过。

阶段性借款“硬上限”框架获股东会通过之后,万科前述债券拟进行展期,对万科而言意味着什么?该公司将如何化解危机,其后续又将去向何方?

对此,投行人士认为,万科能否熬过这一轮地产周期,取决于“资产质量+现金流修复+外部支持”这三条线。

在黄立冲看来,真正的安全,来自现金流而不是口头承诺,万科如果要真正熬过周期,需要系统性进行“滚动展期+结构化降息”。在银行端,通过纳入重点支持名单,把短债尽量改为长债,将“非标、非银”融资往表内、长期化迁移,同时在不触碰监管红线的前提下压缩信用利差;在债券端,通过交换要约、回售谈判、分期偿还等方式,把集中到期高峰拉平,争取使最近三年的兑付压力摊到五到七年。

其进一步表示,对万科而言,公司可能需要加速“卖资产换生存”,而不是单纯指望“等销售恢复”。在技术层面,或许从几个方面进行推动,包括对核心城市优质项目引入地方国企、城投做股权合作,用项目股权退出换现金;对物流、长租、公寓、文体等非核心或收益率偏低资产,打包卖给REITs、保险资金或AMC类机构;同时回笼此前对外股权投资和非主业资产,把每一块“沉睡资本”尽可能变成偿债子弹。

同时,万科还可用好“股东资本+类股本工具”这一层缓冲垫。黄立冲指出,深铁等大股东可在监管许可下,继续用股东借款、劣后资金、可转债、优先股等形式提供中长期资金,将部分刚性债务“上移”成更靠近权益的资本;待条件成熟时,再配合定增、配股、资产注入等资本运作,逐步修复净资产和信用等级。

“当然,这一切都要在不稀释到击穿小股东信心之间找到平衡点。资本工具用得好,能把时间窗口显著拉长。最后一招其实是严控新增土储和资本开支,收缩到利润率高、回款快的城市和项目上,接受规模不可避免下台阶的现实,把经营模式从‘高周转扩张’改成‘现金流优先、轻资产优先’。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措施只有在经营逻辑完成切换的情况下,前面的金融、资本操作才有意义,否则只是延长高杠杆旧模式的尾声。活下去的关键是主动降维,不是勉强维持旧体量。”黄立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转载声明

本网站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本网站亦不保证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及入市依据。凡据此入市者,风险和责任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该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者不希望被转载的,请发送邮件到website@citicsf.com,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相关内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