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快讯 > 期市要闻 > 正文

金价高位波动,场内交易迎税收优惠规范,工行暂停部分积存金业务申请

2025-11-03 来源:财联社
宽屏阅读 字体大小: T | T

财联社11月3日(编辑 杨斌)随着近期黄金价格高位剧烈波动,国际金价一度跌回到4000美元下方,国内黄金投资的环境也变化频频。今日,工商银行已公告暂停受理部分如意金积存业务的申请。

另外,财政部、税务总局11月1日发布了黄金场内交易的有关税收优惠调整政策,发生黄金实物出库时,按照投资性用途和非投资性用途,分别适用增值税即征即退和免征增值税。业内分析认为,此举区分了黄金的金融与商品属性,规范场内黄金交易的税收优惠,进一步促进黄金场内市场交易。

工行暂停受理部分如意金积存业务申请

11月3日,工商银行发布公告:受宏观政策影响,根据相关风险管理要求,自2025年11月3日起,工行暂停受理如意金积存业务的开户、主动积存、新增定期积存计划以及提取实物的申请,存量客户处于有效期内的定期积存计划的执行以及办理赎回、销户不受影响。相关业务恢复事宜,请关注后续公告。

“积存金”业务是一种面向个人投资者的黄金积存产品,客户可通过开立专门账户,以按金额或按克数的方式定期或主动购买黄金,实现黄金资产的灵活配置。该产品支持随时赎回变现,并可选择兑换为实物黄金(如金条等),操作便捷,适合希望通过小额、持续投资平摊成本、分散风险的投资者。

10月以来,国内外黄金价格快速上涨,包括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宁波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陆续上调“积存金”业务起存门槛,部分银行“积存金”业务的起购门槛超过千元。

如兴业银行自10月21日起,按金额购买积存金的起点由1000元上调至1200元,这也是兴业银行一个月内第二次上调积存金购买起点金额。平安银行则自10月24日起,将平安金积存业务按金额定投的起点由900元上调至1100元。

国内外金价自9月起快速上涨,伦敦金现价格先后突破4000、4100、4200、4300美元/盎司,黄金Au9999也历史性的突破了1000元/克。不过,10月20日以后黄金市场剧烈调整,仅10天的时间伦敦金现价格一度跌回到4000美元下方,Au9999一度跌回900元。

业内认为,积存金业务的门槛总体较低,吸引了大量散户参与,风险承受能力较弱。暂停受理部分如意金积存业务申请,说明至少在工行看来,黄金投资进入了风险区,需避免类似2020年中行“原油宝”事件的发生。

黄金场内交易税收优惠调整,区分投资性用途和非投资性用途

值得注意的是,11月1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关于黄金有关税收政策的公告表示,自11月1日起实施,执行至2027年12月31日,适用时间以发生实物交割出库的时间为准。根据政策:

对会员单位或客户,通过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交易标准黄金,卖出方会员单位或客户销售标准黄金时免征增值税。未发生实物交割出库的,交易所免征增值税。

若发生实物交割出库,会员单位购入标准黄金用于投资性用途的,交易所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并按照实际成交价格向买入方会员单位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会员单位购入用于非投资性用途的标准黄金,交易所免征增值税,并按照实际成交价格向买入方会员单位开具普通发票。买入方会员单位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以普通发票上注明的金额和6%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

客户购入标准黄金,交易所免征增值税,并按照实际成交价格向买入方客户开具普通发票。

上述所称会员单位,是指按照上海黄金交易所章程注册登记的会员,上海期货交易所适用有关会员单位政策的范围同上。所称客户,是指按照上海黄金交易所章程登记备案的客户,上海期货交易所除会员单位范围外的交易主体。

贵金属产业研究专家、黄金圈首席分析师蒋舒表示,本次黄金税收政策重点是针对在交易所购买黄金发生实物出库时,按照标准黄金的投资性用途和非投资性用途,分别适用增值税即征即退和免征增值税。此举区分了黄金的金融与商品属性,规范黄金场内交易的税收优惠。

根据政策定义,投资性用途黄金包括直接销售,以及加工生产含金量99.5%及以上的金条、金块、金锭、金片,或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发行的法定金质货币。非投资性用途,是指用于投资性用途以外的情形。

需要指出的是,交易所的黄金交易一直有税收优惠。而非交易所渠道,例如银行柜台、金店等销售的黄金,通常需要缴纳增值税。

蒋舒进一步表示,税收优惠鼓励黄金投资者到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内进行交易。本次对交易所内税收优惠政策细化后,进一步促进黄金场内市场交易,并减少场外市场避税行为。

“本次税收政策调整并不会影响场内黄金的定价,无需将其与近期黄金价格的波动过度关联。”蒋舒指出。

转载声明

本网站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本网站亦不保证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及入市依据。凡据此入市者,风险和责任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该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者不希望被转载的,请发送邮件到website@citicsf.com,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相关内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