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0月22日讯(编辑 周子意)亚太地区几家最大的证券交易所,正在抵制那些从事加密货币囤积业务的公司,这些公司也称为“加密货币财库公司(DAT)”。
DAT是近年来加密货币市场兴起的新型企业模式,上市公司通过筹集资金购买大量的加密资产并持有作为公司储备资产,公司价值会随着加密资产的波动而浮动,兼具投机性与长期发展潜力,典型代表就是美国的Strategy公司。
据业内人士透露,港交所近期已对至少五家试图将加密资产储备策略作为核心业务的DAT公司提出了质疑,其理由援引港交所针对“现金公司”的规则,该规则限制拟上市公司持有大量流动性资产。截至目前,这些公司的上市申请均未获得批准。
而在印度和澳大利亚,类似的抵制行动也已出现。上月,孟买证券交易所拒绝了一家此类公司的上市申请;而在澳大利亚,当地的证券交易所ASX的规则限制上市公司将超过一半的资产负债表配置于现金类资产(包括加密货币)。
在澳交所上市的DAT公司Locate Technologies首席执行官Steve Orenstein表示,这一条款使得采用加密货币储备模式“几乎不可能”实现。
而有知情人士透露,新西兰证券交易所(NZX)仍愿意接纳此类资产。不过该交易所也表示,它们并不禁止加密货币储备策略,但同时警告称,必须谨慎处理与上市规则的冲突问题。
DAT的路越来越难走
这一系列抵制行动给专注于积累加密货币的DAT上市公司带去越来越大的压力,也给持续了2025年大部分时间的加密资产涨势带来了风险。
10月6日,比特币创下126,251美元的历史新高,今年以来也已上涨16%,这一涨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些致力于囤积代币的DAT公司的数量激增所推动的。
DAT模式是由迈克尔·赛勒(Michael Saylor)旗下价值700亿美元的比特币巨头Strategy公司所开创的,并由此催生了全球数百家模仿者。这些公司的估值大多高于其持有的加密货币的价值,这也凸显了投资者对加密货币的强烈需求。
不过最近,DAT公司的购买量有所放缓,其股价也有所下跌,这与整个加密货币市场的大幅抛售情况相吻合。据新加坡的10X Research公司最近的一份报告称,散户投资者近期因涌入DAT交易而损失了约17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