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快讯 > 期市要闻 > 正文

今日有色要闻 | 国内电解铜延续去库趋势;贸易商溢价采买意愿减弱,锂矿山出现惜售情绪

2025-08-25 来源:财联社
宽屏阅读 字体大小: T | T

重点关注

1. 贸易商溢价采买意愿减弱,锂矿山出现惜售情绪

2. 国内市场电解铜现货库存较21日降0.97万吨至12万吨,延续去库趋势

3. 美国废铜贸易商改道运输规避中国关税

4. 7月中国原铝产量终值为377.7万吨,同比增长2.31%

行业资讯

贸易商溢价采买意愿减弱,锂矿山出现惜售情绪

据Mysteel,盘面价格暂未出现回升,贸易商溢价采买意愿减弱,矿山出现惜售情绪,生产厂家采购意愿抬升,贸易商可售现货库存向生产厂家转移。今日锂盐价格下调。今日盘面小幅震荡,市场询盘报价活跃度高,上周下游大幅补库,本周初成交较为平淡,维持刚需采买。

国内市场电解铜现货库存较21日降0.97万吨至12万吨,延续去库趋势

据Mysteel,截至8月25日,国内市场电解铜现货库存12.00万吨,较18日降2.42万吨,较21日降0.97万吨;上海库存7.68万吨,较18日降1.27万吨,较21日降0.42万吨;广东库存2.40万吨,较18日降0.51万吨,较21日降0.25万吨; 江苏库存1.26万吨,较18日降0.46万吨,较21日降0.25万吨。国内电解铜库存延续去库趋势,各市场均表现不同程度降幅,其中上海市场贡献主要降幅;由于近期市场到货再度有限,仓库入库量偏少,同时下游企业逢低采购,市场需求有所回升,库存因此表现下降。

美国废铜贸易商改道运输规避中国关税

据外媒,在中美贸易战持续升级的背景下,美国金属贸易商正采取高风险策略,通过加拿大、墨西哥和越南等国转运销往中国的废铜,以规避中国的10%进口关税。中国海关数据显示,从美国直接进口的废铜数量已从1月的39373吨骤降至7月的不足600吨,创2004年以来最低月度记录。然而,中国上月总体废铜进口量仍保持在19万吨左右,与年初基本持平,其中来自日本和泰国的进口量增长逾倍,从加拿大的进口也增长29%。与此同时,美国出口数据显示,泰国、印度和加拿大成为第二季度美国废铜的前三大目的地。这种异常变化表明至少存在部分改道运输的情况。

7月中国原铝产量终值为377.7万吨,同比增长2.31%

据Mysteel对中国全样本铝厂调研,2025年7月中国原铝产量终值为377.7万吨,同比增长2.31%,环比增长3.39%;铝厂开工率97.24%,同比增长1.56%,环比增长0.57%;产能利用率97.85%,同比增长1.95%,环比增长0.26%;日均产量12.18万吨,同比增加0.28万吨,环比增加0.01万吨。

市场观点

机构观点:铜供需矛盾尚未激化,宏观小幅向上驱动形成

铜价仍受宏观扰动明显,伴随着美债利率和美元指数的波动,铜价仍处于震荡局面。供需层面,搬运逻辑走弱后,对于国内铜供应的驱动影响减弱,更多需要关注需求端走势。周五的杰克逊霍尔年会鲍威尔“偏鸽”表态抑制美元指数和美债利率,这一定程度上度商品形成利好,但鉴于市场仍存一定风险,基本金属弱于贵金属走势。

海外宏观:杰克逊霍尔年会鲍威尔表态有所“鸽化”,市场显著定价9月降息;美国经济数据“胀”风险仍存,但不足以改变降息预期;美元指数和美债利率的回落减缓对于市场的压力,驱动宽松交易。

国内市场:从2024年7月份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防止“内卷式”竞争,到202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再到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反内卷呼声日益强烈,但近期整体“反内卷”情绪出现了明显降温,叠加上社会零售和工业生产数据相对偏弱,这也相对抑制铜价。

供应端:冶炼环境仍较差,在经历了几周的利润回升后,本周TC再次转弱。但现阶段供应受限仍未体现在现实数据上,7月进口铜精矿和废料仍保持高位,精炼铜生产尚未减速,7月电解铜产量再现高位。不过进口铜元素预期受限,长期供应下降的预期仍保持将一定程度驱动供应;

需求端:全球显性库存开始出现回升,LME开始累库;8月21日国内市场电解铜现货库存12.97万吨,较14日降0.27万吨,较18日降1.45万吨,国内电解铜库存仍维持震荡,供应压力尚未出现,需求仍受宏观影响波动使得铜库存整体偏累库。7月地产消费低位震荡,家电增速放缓,汽车和电力仍是主要增量,但铜材出口出现了显著回升,国内伴随着不确定的宏观环境,终端消费需求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结论:全球原料趋紧格局缓解,供给端压力尚未实际体现;需求端韧性需求开始小幅减弱,库存出现回升,终端消费伴随宏观环境仍存在不确定性。下周宏观层面:美联储降息预期回升后,市场整体环境偏宽松,宏观驱动较为利好,但仍需观测现实端的供需情况。长期而言,供需矛盾仍是主线,底部存在支撑。

转载声明

本网站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本网站亦不保证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及入市依据。凡据此入市者,风险和责任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该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者不希望被转载的,请发送邮件到website@citicsf.com,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相关内容

为您推荐